search

戒律的意思

戒律解釋 / 戒律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ㄐㄧㄝˋ ㄌㄩˋ
拼音 jiè lǜ
簡體 戒律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宗教徒所守的法規。唐.楊烱〈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恨深負米,榮暨擊鐘。爰持戒律,思答慈容。」也稱為「戒條」。
詳細解釋
  • 1. 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當行為的法規。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類。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類。《百喻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閒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於地獄。”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將軍樑公神道碑》:“恨深負米,榮暨擊鐘,爰持戒律,思答慈容。”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戒律》:“ 漢靈帝 建寧 三年, 安世高 首出《義決律》二卷,次有比丘諸禁律。 魏 世 天竺 三藏 曇摩迦羅 到 許州 ,至 洛 ,慨 魏 境僧無律範,遂於 嘉平 中,與 曇諦 譯《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圖》,此蓋中國戒律之始也。” 老舍 《犧牲》:“他必是一種什麼宗教性的戒律,使他簡單而又深密。”2. 泛指其他成文或不成文的戒條。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嘗制聖門戒律八條,自警警世。” 柯巖 《從一個孩子看中國》四:“清規戒律,密如羅網。”
  • ◎ 戒律 jièlǜ[religious discipline] 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   戒律有二義:  1.〔道藏〕分類法十二類中的第六類。〔道藏目錄詳註·凡例〕:「戒律,如防止六情十惡之例。」  2.道教用以約束道士行為以防止違反教規的警戒條文。戒也作「誡」,有勸戒、教戒、戒惡之義,律指條規、律令。戒律系借神的名義約束教徒,作為教徒必須遵守的思想與行為準則,違反了即要受神的譴責、警告。〔無上祕要〕卷四十五:「太極真人曰:戒律之為道,威嚴神妙,恐人不能有心奉,故當祕而不書耳。是以〔智慧經〕篇終,不悉顯於未學之士矣。口口相傳,將亦何由而洩耶?當其說戒之時,十方天人叉手敬聽,鬼神亦禮於所聞,豈可輕而哉。」道教教團十分重視戒律,認為學道不受戒律則無緣得上仙。將戒律看作成仙得道的手段。早期道教即有所謂「道誡」,如〔太平經〕有「不孝不可久生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等說法;〔老子·想爾注〕中也有「道貫中和,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之說,並列有想爾九誡。到兩晉南北朝,道教開始有了正式的戒律條文,如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至百千萬戒等,其中也部分吸收了儒家的綱常禮教和佛教的戒律。唐孟安排〔道教義樞〕卷二:「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止者,止噁心口,為誓不作惡也。戒之為義,又有詳略焉。詳者,太清道本無量法門百二十九條……是也。略者,道民三戒,錄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成,智慧上品十戒,明真二十四成之例是也。」早期道教傳戒是公開的,魏晉以後轉入祕密傳戒。元代以降,全真道教興起後,丘處機開創傳戒制度,恢復了公開傳戒,創立了「十方叢林」的制度,廣收門徒。清初全真龍門派道士王常月於北京白雲觀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大戒」,戒期百日。明清以來,道教傳戒只能在十方叢林宮觀中進行,由各地的宮觀選送道徒去集中受戒,一次受戒弟子有多達千人的。道教戒律的種類品階較多,條律有簡有繁,一般分為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這些戒律根據上中下三品人因材施戒。戒律的主要內容多為道德訓戒,旨在規範修道者的行為。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錄於〔正統道藏〕洞真、洞玄、洞神部的戒律類,比較重要的凡有:〔洞玄靈寶天尊說十戒經〕、〔要修科儀戒律鈔〕、〔三洞眾戒文〕、〔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太上老君經律〕、〔老君音誦戒經〕、〔道門十戒〕,全真派有〔全真清規〕,善書性質的有〔太微仙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陰騭文〕、〔警世功過格〕、〔清規玄妙〕等。另外,〔雲笈七籤〕、〔無上祕要〕、〔道教義樞〕、〔道藏輯要〕、〔道藏精華錄〕等,也都收錄了不少的戒律名目或條文。--作者:李豐楙
  • 教徒所遵守的法規。 【造句】受戒的人必須嚴守戒律。
  • 宗教徒所守的法規。唐.楊烱〈大周明威將軍樑公神道碑〉:「恨深負米,榮暨擊鐘。爰持戒律,思答慈容。」也稱為「戒條」。
  • 【戒律】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