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假借的意思

假借解釋 / 假借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ㄐㄧㄚˇ ㄐㄧㄝˋ
拼音 jiǎ jiè
簡體 假借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借用。《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傳.崔慰祖傳》:「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常為辭。」《南史.卷七二.文學傳.袁峻傳》:「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
2.憑借、借助。《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
3.寬容。《戰國策.燕策三》:「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三國演義.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儀獨不假借,延心懷恨。」
4.六書之一。語言中某些字有音無字形,而借用同音字來表達。如「令」本為發號之義,借為縣令之令;「長」本為久遠之義,借為縣長之長。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詳細解釋
  • 1. 借。《莊子·至樂》:“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 慰祖 親自取與,未嘗為辭。”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 東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讀 班固 《漢書》,苦假借不久,乃……書翰紙末,手寫一本。” 宋 司馬光 《謝賜資治通鑑序表》:“尚方紙墨,分於奏御之餘;內閣圖書,從其假借之便。”2. 憑藉;藉助。《韓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聰,故聽莫聰也。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哉?”《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 宋 陶穀 《清異錄·金稜玉海》:“處士 方為獻 詩曰:金稜玉海比連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3. 謂藉助他力或憑藉勢力。《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你要變魚不難,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處為你圖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官府假借難拒也,必給城中官地,恣其囷積,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無過問焉。”4. 授予,給予。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 荊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積材,半入其直,勉勸假借,俾自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故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為。”5. 寬假,寬容。《戰國策·燕策三》:“ 荊軻 顧笑 武陽 ,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三國志·蜀志·魏延傳》:“ 延 ……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 楊儀 不假借 延 。”《新唐書·田悅傳》:“ 德宗 立,不假借方鎮,諸將稍惕息。” 明 李贄 《答周柳塘》:“幸賴真切友朋鍼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覺悟知非。” 郭沫若 《文藝家的覺悟》:“文筆上的饒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6. 區別,差別。《說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臨摹》:“參政 蘇易簡 家有摹本《蘭亭》,墨彩鮮濃,紙色微紫,與 唐 朝石本無相假借,蓋名手傳搨也。”7. 假託,假冒。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一》:“ 柳河東 謂《文子》乃後人聚斂而成……其書雜取經、子諸家語以解《道德經》,凡稱 老子 ,皆假借之詞。”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奴家于歸之夕,矢志不與 小龍 成親……甘為奴婢,如今軀殻雖在 涇河 ,精靈實歸 柳氏 ,不肯假借虛名者,猶之 范蠡 稱 越 大夫, 陶潛 稱 晉 處士。”8. 六書之一。謂本無其字而依聲託事。 漢 許慎 《說文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漢 人謂縣令曰令、長……令之本義發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字,而由發號久遠之義,引申展轉而為之,是謂假借。”
  • ◎ 假借 jiǎjiè(1) [make use of]∶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假借於藏書之家。——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假借外力(2)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六書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義的詞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後漢書·張衡傳》(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4) [tolerate]∶容忍(5)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寬容大王少假借之。——《戰國策·燕策》
  • 六書之一。語言中某些字有音無字形,而借用同音字來表達。如「而」字本是長於兩頰的鬍子,後借為連線詞。 【造句】讀古書一定要認清假借現象,否則常會誤解。
  • 虛假的借用。 【造句】他假借愛心募款的名義,四處斂財,真是不應該。
  • 借用。《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傳.崔慰祖傳》:「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常為辭。」《南史.卷七二.文學傳.袁峻傳》:「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憑藉、藉助。《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寬容。《戰國策.燕策三》:「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三國演義.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下之。儀獨不假借,延心懷恨。」六書之一。語言中某些字有音無字形,而借用同音字來表達。如「令」本為發號之義,借為縣令之令;「長」本為久遠之義,借為縣長之長。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假借】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