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太和的意思

太和解釋 / 太和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ㄊㄞˋ ㄏㄜˊ
拼音 tài hé
簡體 太和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陰陽會合,沖和之氣。《漢書.卷一○○.敘傳上》:「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稟卬太和。」
2.太平盛世。《文選.曹植.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3.年號:(1)三國魏明帝的年號(西元227~232)。(2) 北魏孝文帝的年號(西元 477~499)。(3) 唐朝文宗的年號(西元829~835)。
詳細解釋
  • 見“ 太和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2. 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3. 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注:“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4. 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佈也。”6. 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   太和指陰陽會和,協調和順之狀態。語見〔周易,乾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詳言之,由於天體之執行變化,雲行雨施,才能孕育生機,普生萬物,各賦予正當之性命。惟乾道過剛,恐不利萬物之生長。宇宙萬物為維繫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必須保持陰陽會合,和順之氣。在人類社會亦然,聖人居萬物之上,領導群倫,效法乾道「保合太和」之理,協調各方,互助互愛,以締造一個萬國昇平、祥和安寧之大同社會。因此「太和」一辭亦可引申為太平盛世之景象。  宋儒張載把「太和」一辭,作進一步發揮,他在〔正蒙.太和篇〕提到:「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把「太和」看作宇宙陰陽未分之混沌狀態,和「道」的意義相仿。清王夫之〔正蒙注〕稱:「太和,和之至也。」認為太和之中有氣有神,有陰有陽,當氣與神和,陰與陽和時,就是太和。--作者:傅元龍
  • 陰陽會合,沖和之氣。《漢書.卷一○○.敘傳上》:「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稟卬太和。」太平盛世。《文選.曹植.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年號:(1)三國魏明帝的年號(公元227~232)。(2) 北魏孝文帝的年號(公元 477~499)。(3) 唐朝文宗的年號(公元829~835)。
  • 【太和】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