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踏歌的意思

踏歌解釋 / 踏歌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ㄊㄚˋ ㄍㄜ
拼音 tà gē
簡體 踏歌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原為漢、唐時的風俗性歌舞,參與者連臂以腳踏地而歌。臺灣高山族同胞尚存有此種歌舞形式。唐.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也作「蹋歌」。
詳細解釋
  • 亦作“蹋歌”。1.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 唐 儲光羲 《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資治通鑑·唐則天后聖曆元年》:“尚書位任非輕,乃為虜蹋歌。” 胡三省 注:“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記得昨宵踏歌處,有人連臂唱刀鐶。” 鄧拓 《憶多姿·趕集》詞:“最是春風吹舞衣,踏歌如夢飛。”參見“ 踏地 ”。2. 指行吟;邊走邊歌。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李白 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 踏歌 tàgē[Ta-ge, singing and dancing at once] 傳統的群眾歌舞形式。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同的特徵是集體性,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牽手或搭肩,上身動作不多,主要是腳下的舞步變化,邊歌邊舞
  • 舞名。古人泛指以足踏地為節,載歌載舞的群眾自娛性舞蹈為《踏歌》。《資治通監》注「蹋歌者、連手而歌,踏地以節。」《白虎通義.禮樂篇》:「心中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最早關於踏歌的記載,可能是傳說中堯時的擊壤。所謂擊壤,即是以足踏地為節,邊踏邊舞邊唱,自得其樂的一種自娛性歌舞。遠古的踏歌形像,見於1973年出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約5000~5800年。陶盆內壁彩繪舞人三組,每組五人,頭有髮辮或羽飾,臀有尾飾,相互拉手踏足而舞。內蒙碇口縣託林溝原始崖畫有連臂踏歌圖,四人均有長長的尾飾,連臂向右踏步而舞。踏歌在唐代最盛,《朝野鑑載》載,先天二年(公元713)元宵夜,在京師安福門外,燃燈數萬盞,宮女和民間選出的年輕婦女千餘人,於燈輪下踏歌,盛況空前。唐代民間踏歌亦很盛行,顧 《聽山鷓鴣》詩:「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劉禹錫《踏歌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李白《贈汪倫》:「李白成舟將欲行,忽聞崖上踏歌聲。」詩中生動地描繪出,月夜中人們相聚一起踏舞歌唱,從黑夜一直到破曉的情景。從古至今,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如彝、拉祜、佤、納西、僳僳、普米等,都盛行踏歌,只是名稱舞態、曲詞不盡相同而已。--作者:王克芬
  • 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原為漢、唐時的風俗性歌舞,參與者連臂以腳踏地而歌。臺灣高山族同胞尚存有此種歌舞形式。唐.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也作「蹋歌」。
  • 【踏歌】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