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吠陀的意思

吠陀解釋 / 吠陀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ㄈㄟˋ ㄊㄨㄛˊ
拼音 fèi tuó
簡體 吠陀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用古梵文創作的宗教詩歌。為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讚歌、祭詞、咒語。為梵語Veda的音譯。寫作年代不詳,大多數學者估計為西元前一五○○年至西元前一二○○年之間。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則為吠陀的解釋書。也作「皮陀」、「毗陀」、「圍陀」、「韋陀」。
詳細解釋
  • [梵Veda]意為“知識”。古 印度 婆羅門教的早期文獻,包括《黎俱》、《夜柔》、《娑摩》和《阿闥婆》四部本集及《森林書》、《奧義書》、《法經》等。“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 印度 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 書名。用古梵文創作的頌神詩歌和宗教詩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亦為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共有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g-Veda,又稱詩篇吠陀)、《夜柔吠陀》(Yajur-Veda,又稱祭祀吠陀)、《婆摩吠陀》(Sama-Veda,又稱詠歌吠陀)、《阿闔婆吠陀》(Atharva-Veda,又稱咒文吠陀);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其義為「頌歌」或「聖詩之智體」。吠陀的寫作年代不詳,大部分學者估計是寫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之間,即雅利安文化中所謂「吠陀」前期(雅利安文化又稱為吠陀文化,蓋以信奉吠陀諸神得名;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間稱為吠陀時期,而吠陀時期可細分為吠陀期、婆羅門期及奧義書時期)。吠陀頌神詩歌是印度教崇拜禮文的主體,頌讚傳說受崇拜的吠陀諸神;頌詩集中在第一部本《梨俱吠陀》供大祭司在祭禮上選用。一部份吠陀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同時提供資料說明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已有十分古老的文明。--作者:尹曼娜
  • 用古梵文創作的宗教詩歌。為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讚歌、祭詞、咒語。為梵語Veda的音譯。寫作年代不詳,大多數學者估計為公元前一五○○年至公元前一二○○年之間。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則為吠陀的解釋書。也作「皮陀」、「毗陀」、「圍陀」、「韋陀」。
  • 【吠陀】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