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法顯的意思

法顯解釋 / 法顯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ㄈㄚˇ ㄒㄧㄢˇ
拼音 fǎ xiǎn
簡體 法显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人名。(西元399~416)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詳細解釋
  • 東晉旅行家,高僧。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縣境)人。為求佛法,於公元399年西行取經,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西域,前後十五年遊歷天竺、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耶婆提國(今印尼爪哇)。然後經南海、東海回國,於412年到青州牢山(今青島嶗山)登陸。是中國經陸路到達印度並由海上回國而留下記載的第一人。所著《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研究南亞各國古代史地的重要資料。
  •   法顯(約337~422)東晉僧人;俗姓龔,平陽武陽(位於山西)人。相傳生於東晉鹹康六年(340)。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因有感於僧團規範與律藏的殘闕,乃矢志往西天求法,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四人,於隆安三年(399)由長安西行,經敦煌,渡流沙,越蔥嶺,入天竺。後遍歷五天竺,巡禮佛教聖蹟;前後十餘年,經三十餘國,取得〔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只部律〕、〔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長阿含〕、〔雜阿含〕等許多梵本佛經。取道海路歸國,途經蘇門答臘;義熙八年(412)抵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第二年至建康(今江蘇南京),於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共譯取得之梵文經典,並將其西遊始末與旅行見聞記錄成〔佛國記〕一書,又稱〔高僧法顯傳〕。此書提供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參考史料。建康翻譯工作結束後,轉往荊州辛寺,並示寂於此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與七世紀頃之玄奘、義淨同為巡禮印度的名僧。--作者:鄭阿財
  • 人名。(公元399~416)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儲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曆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 【法顯】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