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鷸蚌相爭的意思

鷸蚌相爭解釋 / 鷸蚌相爭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簡體 鹬蚌相争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典出《戰國策.燕策二》。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詳細解釋
  • 同“ 鷸蚌相持 ”。 清 湘靈子 《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駡強 秦 ?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朱德 《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肅清 日 寇吾儕事,鷸蚌相爭笑列侯。”
  • 5 5.造句 1.出處「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典出《戰國策.燕策二》:「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2.語譯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3.故事內容戰國時代,趙國和燕國因為利害關係起了衝突,準備戰爭,這件事情被【合縱抗秦】的蘇秦知道了,他怕秦國坐收漁利,就進行調解。蘇秦到了趙國,對惠王說【我剛剛看見一隻河蚌張開蚌殼晒太陽;後來,鷸鳥飛來,啄住河蚌的肉,河蚌立即把兩片殼合上,箝住了鷸鳥的嘴,雙方相持不下。鷸鳥對河蚌說﹕看你能支撐多久?河蚌也倔強的說﹕我也不相信你能支撐很久!兩者相持不下,互不相讓;最後,漁夫走來,把他們兩個都活捉了去。現在,趙國和燕國如此戰爭下去,雙方百姓都受到傷害,這種情形正像鷸鳥和河蚌相爭是一樣的,我恐怕在旁邊虎視眈眈的強大秦國會扮演漁夫的角色,趁機把趙和燕兩國一起給消滅掉。】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派蘇秦為使者,到燕國去和談了。於是,後來就將蘇秦的這個比喻引申成【鷸蚌相爭】,來形容雙方不和,相爭不休,卻讓第三者佔了便宜。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與自己的同伴要好好相處,不要為一點小事,就爭個不停,否則,必將被有野心的外人從中佔了便宜。 4.近義、反義詞 近義詞蚌鷸爭衡、蚌鷸相爭、漁翁之利 反義詞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和睦相處 5.造句每逢年終各大百貨公司推出打折促銷活動,業者鷸蚌相爭,結果最大的贏家就是消費者。參考資料 (1)馬玲華 著「成語選粹」,p.44-45,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 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典出《戰國策.燕策二》。 【造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目錄
  • 典出《戰國策.燕策二》。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無書證
  • 釋義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典出《戰國策.燕策二》。△「漁人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典源《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1>方出曝2>,而鷸3>啄其肉,蚌合而拑4>其喙5>。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6>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 蚌:動物名。軟體動物門斧足綱。體軟有殼,大者長八九寸,能產珠,殼可制器。或稱為「二枚貝」、「蛤蚌」、「蛤蜊」。(2) 出曝:開啟殼晒太陽。曝,音,ㄆㄨˋ,晒。(3) 鷸:音ㄩˋ,鷸目鷸科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嘴?腳均長,體格大小不一。羽毛多為灰?褐等暗色調。常涉水捕食小魚?貝類及昆蟲等。(4) 拑:音ㄑ|ㄢˊ,夾住、挾持。(5) 喙:音ㄏㄨㄟˋ,鳥獸等動物的嘴。(6) 禽:捕捉。通「擒」。典故說明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開啟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書證
  • 【鷸蚌相爭】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