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王充的意思

王充解釋 / 王充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ㄨㄤˊ ㄔㄨㄥ
拼音 wáng chōng
簡體 王充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人名。(西元 27~100?)字仲任,東漢會稽上虞人。博通百家之言,持自然之論,反對災異之說。著有《論衡》八十五篇。
詳細解釋
  • 東漢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曾任治中等小官,後辭官專事著述。一生盡力於反對宗教神祕主義和目的論,捍衛和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超於萬物之外的有意志的創造者,沒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以此抨擊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說和其他鬼神迷信。著作有《論衡》。
  •   王充(27~98/104)字仲任,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生於會稽郡的上虞,也就是現在浙江省紹興縣東。王充從小就很聰明,會寫文章,後來到洛陽入太學,做過班彪的學生。  王充好學不倦,遇到書就讀,讀後即能背誦,但只求訓詁大意,卻不守師法章句。因為家貧,無力購書,常到洛陽書店閱讀,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回家後在家鄉教授生徒。後因家境不好,又出來從事公職;由於性情孤傲,常和主管意見不合,招致嫌怨,被中傷去職。  王充好發議論,見解很特別,認為一般人讀死書,多失真意。乃謝絕應酬,專心著作。他在屋裡窗臺等處都放置刀筆,有所發見,馬上寫下來,遂作成〔論衡〕八十五篇,共二十餘萬字。  揚州刺史董勤,邀請他擔任從事,後轉治中,做了兩年,又辭職回家。他的同鄉朋友謝夷吾,上書朝廷,說他的才學可比美孟子、荀卿、揚雄、劉向、司馬遷等人,漢章帝特下詔徵召他,後因病未成行。  後來他年紀已近七十,生活拮据,晚景十分不好;乃著〔養性書〕十六篇,以自寬解;現此書不傳。和帝永元中病卒於家,〔後漢書.列傳〕第三十九有傳。  王充的思想,可以說完全是當時時代頹勢的反動。他主張破除世俗迷信,崇尚自然主義。在所著〔論衡.知實篇〕中說:「凡論事者,違實不引證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又在〔對作篇〕中說:「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裡,浮虛之事,輒立證驗。」此種符合近代科學精神的方法論,是王充思想申最被推崇的部分。  王充對於人性有其精到的看法。他把古來各派的性說一一加以批評,認為自孟子以下,無論那一家的說法,都「未盡性之理」。他在〔本性篇〕中說:「人性有善惡,猶人才有高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稟性受命,同一實也。命有貴賤,性有善惡。……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別,上中下之差。……餘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後來韓愈的性三品說,即是祖述王充的意思而加以擴充的。所以近人曾說:「充之書,載論性之言最備。」  王充的思想雖然受道家的影響,攻擊儒家的地方很多,但卻承認儒家的禮義在社會上的效用。他認為禮義不但有防患的消極作用,更有教化的積極意義。所以他引用孟子的話說:「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儒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此上化也,非人所見。」是相當精闢的議論。--作者:程運
  • 見吳臻《中國思想史概論》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6年10月。
  • 5 評價 王充字仲任。 生平 王充(27年-97年[1])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約卒於和帝永元八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哲學家。充六歲進學,稟賦聰慧,二十二歲時,位至縣一功曹,後歷任都尉、郡功曹,因諫爭不合引去。《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傳》既其曾至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然其學多不類當時重經說讖緯的學風,多不見容於當世。三十三歲時返家,發憤著述《論衡》一書。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但只有《論衡》儲存下來。近人黃暉撰《論衡校釋》30卷,是較為通行的版本。由於史料缺乏,王充的生平還存在諸多爭議。例如:鄉里稱孝問題、師事班彪問題、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才學問題等等。根據《後漢書?王充傳》與《論衡?自紀》,比較可靠的是:王充是會稽上虞人,祖先原籍魏郡元城(與王莽同籍)。他的為人與言論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輕時曾做過縣掾功曹等職位,但可能常與長官不合,而屢次遭到辭退(「仕數不耦」)。故勤於著述,抒寫懷抱(「徒著書自紀」)。晚年又任州治中職,後來可能因為老病而「自免還家」。七十歲左右,有感於年老衰病,故習練道家養氣服藥之術,著《養性》一書,為的是追求保命延年。《後漢書》本傳記其事雲:「後歸鄉里,屏居教授。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實理。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理,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王充一生仕途不順,至六十歲,揚州刺史董勤闢為從事,後又遷為治中,僅一年餘又罷官,從此終老於家。 事蹟 王充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兩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貶重於褒,認為:「其言多激……,露才揚己,好為物先,……然大抵訂偽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章炳麟《檢論》則褒重於貶,認為王充:「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擿,不避上聖,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尟有能逮者也。」但也說他:「然善為鋒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惟內心之不光熲,故言辯而無繼。」二十世紀後半以來,由於王充的批判性文風與唯物色彩特別受到青睞,正面的評價幾已呈一面倒的局勢。《論衡》一書,由青年寫到老年,應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烏石山(今上虞章鎮濱筧槍山)有王充墓。《論衡》一書的精神在「疾虛妄」(〈佚文〉)。疾虛妄,疾的是「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對作〉)。漢朝是個讖緯符錄盛行的朝代,王充由於看到了世傳儒書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像《淮南子》就記載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並出,堯上射九日等荒誕的故事。而這等書籍傳說,在民間可謂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濆湧,筆手擾,安能不論?」而論述的方法則是:「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所以,《論衡》一書的方法可說是講求實踐檢驗的方法。〈薄葬〉篇說:「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他接著又說:「唯聖心賢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所以,不但考之以心,考的還要是聖心賢意;效之以事。和西方或者講實驗、或者講上帝的觀點相比,王充繼承了中國文化中這種源遠流長的先進的方法論。強調了實踐檢驗,而不只是實驗檢驗。強調了類推、類比,通過類推、類比等方法比單純的實驗能更有效的找到能符合實踐的答案。 著述除了八十五篇的《論衡》以外,據王充《後漢書》本傳雲:「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作《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慾,頤神自守。」後者今已不傳,僅《論衡》一書傳世,今本《論衡》亦為八十五篇。 評價綜觀王氏一生,雖未能顯達於當世,後世則對其說有極高評價,《抱朴子》、《北堂書抄》、《太平御覽》皆稱其為「一代英偉」。
  • 人名。(公元 27~100?)字仲任,東漢會稽上虞人。博通百家之言,持自然之論,反對災異之說。著有《論衡》八十五篇。 目錄
  • 【王充】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