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物質的意思

物質解釋 / 物質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ㄨˋ ㄓˊ
拼音 wù zhí
簡體 物质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具有重量,在空間占有地位,並能憑感官而知其存在的,稱為「物質」。凡一切元素及其相互所組成的化合物,都是物質,如鐵、水等。
詳細解釋
  • 1. 物的形體。 金 刁白 《物質》詩:“物質方圓定,營營止自疲。”2. 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 艾青 《<艾青詩選>自序》:“‘觀念’是抽象的,結成‘粒粒真珠’,就成了明亮的、可以把握得住的物質了。” 沈從文 《王謝子弟》:“若前者近於物質的,後者就可以說是純粹精神的。”3. 特指金錢、生活資料等。 巴金 《寒夜》十八:“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為了貪圖物質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這樣顛沛流離了。可是,那叫什麼生活!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 ◎ 物質 wùzhì(1) [objective reality;matter;substance]∶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2) [material]∶指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獎勵
  •   物質系由原子及分子等依適當的規則所組合起來的東西,有質量且佔有空間,通常以固態、液態及氣態等物質三態存在宇宙中(注:物質三態乃傳統分類法,亦有學者主張物質之四態說,即:固態、液態、氣態及電漿態;電漿是指在氣態時,電子已脫離其應有的軌道,使原子離子化而成帶電之物質)。以水為例,其固態為冰、液態為水、氣態為水蒸氣,若溫度再高則變成電漿。--作者:周榮華
  •   物質又稱質料、材質,學者有不同的界定。一般來說有下列各種解釋:一是人造物品的原料,如形成桌椅的木料;二是形成自然或肉體物品的材料,如岩石、水、骨頭、肌肉;三是感覺的物件,如發聲之器具、眼睛所見之自然界;四是形成實在(Reality)的基礎,如表現生命現象的肉體、產生自然現象的原子;五是佔有空間、具有延展性、有質量與重量、可運動、不可穿透的,如木材、金屬;六是和心智(mental)、心靈(mind)、精神(spirit)、形式(form)相對的;七是形成經驗的基本原因。  早期人類以為宇宙是由一些物質所組成,如希臘哲人以為地、水、火、氣為構成宇宙之原質,中國先哲認為金、木、水、火、土形成世界。科學的研究使人們對形成世界的物質有了更多的瞭解;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和劉西布斯(Leucippus)主張的原子論觀點,被當今科學界所承襲,現在科學家先發現原子為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後又發現原子之中另有更小的電子、質子、中子及生存時間短暫基本粒子,為組成世界之基本物質。此外物質不滅、物質與能量可互換、質能不滅是目前可解釋物質變化的重要規律。簡單的說,科學研究顯示了世界是由經驗可及之物質所構成。  哲學中對物質的解釋早於科學;柏拉圖(Plato)以為物質具時空性質且能接受永久不變的形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為物質是實現形式的可能性,最原初的物質是無形式的原質(primary matter),物質有變化的潛能,因此物質藉形式而實現。亞氏也用物質的潛能實現觀點,解釋變化的發生。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承繼亞里斯多德的看法,將物質區分成第一物質(原質),為一切物質之原始基礎,及第二物質,為具體之物體或科學研究所探討的物質。  近代哲學家笛卡爾(R. Descartes)認為物質與心靈相對,物質有延展性,一些屬性可以數量化,物質的運動受到機械法則所控制。洛克(J. Locke)將物質的性質區分成初性與次性,初性不會改變,如軟硬體積等,是與物質不可分離的性質,次性可以變易,如色、聲等。--作者:楊龍立
  • 具有重量、在空間佔有地位,並能憑感官得知其存在者,稱為「物質」。凡一切元素及其相互組成的化合物,都是物質,如鐵、水、氧等。 【造句】物質享受、物質生活
  • 具有重量,在空間佔有地位,並能憑感官而知其存在的,稱為「物質」。凡一切元素及其相互所組成的化合物,都是物質,如鐵、水等。
  • 【物質】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