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蜈蚣的意思

蜈蚣解釋 / 蜈蚣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ㄨˊ ㄍㄨㄥ
拼音 wú gōng
簡體 蜈蚣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也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的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的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
詳細解釋
  • 節肢動物。體扁長。頭部金黃色,有鞭狀觸角。軀幹部背面暗綠色,腹面黃褐色,由許多環節構成,每個環節有足一對。第一對足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蟲。中醫入藥。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蜈蚣:《南越志》雲,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為脯,美於牛肉。”《三國志平話》卷下:“軍師令軍速過,言不聞蠻景煙瘴, 瀘水 蜈蚣 巴 蛇,乃蠻地毒物。” 曹禺 《原野》第一幕:“哼,我跟瞎婆子是一尺的蠍子碰上十寸的蜈蚣,今天我們誰也不含糊誰。”
  • ◎ 蜈蚣 wúgōng[centipede] 節肢動物,由許多環節構成,每節有腳一對,頭部的腳像鉤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蟲
  • 1.4 參考書目 蜈蚣蜈蚣多數沒有眼睛,而是利用頭頂上的觸角前進。蜈蚣身體有毒的地方在身體第一節的爪子上,所以當遇到敵人時,蜈蚣就會用前面兩隻毒爪,射出毒液,這種毒液對人體無害,只是會疼痛紅腫,而且只要人類不主動攻擊,蜈蚣並不會攻擊人類,而會立刻躲起來。蜈蚣屬於夜行性動物,所以晚上一到,在陰暗涼爽潮溼的地方常可看見牠的蹤跡。(注2) 大蜈蚣這種大蜈蚣含有毒性,若是被這種大蜈蚣咬到,就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只要不主動攻擊,大蜈蚣是不會攻擊人類的。大蜈蚣的足顏色相當醒目,通常只要顏色醒目的動物通常就會含有毒性,牠們的毒螯能殺死爬蟲類和小型哺乳類動物。大蜈蚣通常白天喜歡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晚上才會出來覓食。大蜈蚣通常將卵產在地下的洞穴內,有時用身體把卵包起來,還經常舔洗,以保持乾淨。雌性的大蜈蚣通常也會在卵孵化之前,待在旁邊守護。大蜈蚣無意之間被人們從東南亞引進到美國南方等其他氣候溫暖的地方。(注1) 馬陸和蜈蚣馬陸的腳比蜈蚣多很多,但走起路來卻比蜈蚣慢很多,馬陸的每一體節有兩對腳,而蜈蚣每一體節只有一對腳。;此外馬路通常住在土裡,長年生活在有腐葉的熱帶地區,在遇到敵害時,會分泌一種很臭且有毒的黃色液體,或把身體捲起來裝死,以逃避敵害,然而對人類而言是無害的。(注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蜈蚣英文關鍵字: centipedes 參考書目注1:動物奇觀,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2007,頁47。注2: 可愛世界(上)動物篇,賴景陽和朱耀沂審稿,國語日報雜誌社出版,1989,頁117-118。
  •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脣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環節,每一節上有一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口器的兩邊各有一隻又黑又尖的毒爪,可用來麻痺獵物。最後的一對腳特別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 【造句】有些熱帶地區的蜈蚣所分泌的毒液,足以使人喪命。 △百足、百足蟲、百足之蟲、螂蛆 目錄
  •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也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的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的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
  • 【蜈蚣】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