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因明的意思

因明解釋 / 因明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ㄧㄣ ㄇㄧㄥˊ
拼音 yīn míng
簡體 因明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佛教邏輯學,也包含部分認識論的內容。源於印度的辯論術,後來成為佛教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世紀末形成印度學術研究重點之一,至七世紀法稱達到頂點。從形式上和現代邏輯比較,因明有先立結論,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
詳細解釋
  • 亦稱“因明論”。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 中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來 寂滅,大義泯絶。今者, 陳那菩薩 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   「因明」為五明(內明、醫方明、因明、宣告、工巧明)之一,是佛教的邏輯學。因,指推理的依據、理由;明,指知識、智慧。因明即是指用宗、因、喻所組成的三支作法,進行推理、論證的學問。三支中以因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因明。  因明之學本源於古印度婆羅門六派哲學中的正理派;此派以宗、因、喻、合、結,五支作法為中心,初步形成因明推理的雛型。後來佛教為弘法利生,也廣泛的加以運用,並稱教內所沿用者為內道因明;教外諸派所研習者為外道因明。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陳那對因明作了重大的變革,將五支作法改為三支作法,即宗、因、喻三支。例如: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從此即以陳那以前的因明學,稱之為古因明;而以陳那以後之因明學,稱為新因明。陳那之弟子商羯羅主,及再傳弟子法稱,皆為大家,使因明之學更形完備。  因明學是由玄奘傳入中國的,玄奘回國時帶有因明之著述三十六部,但只譯出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及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各一卷,雖然如此,此兩部剛譯出,即盛傳一時。其後,弟子窺基有〔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弟子慧沼有〔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因明入正理論纂要〕各一卷,都屬於法相宗一系。此宗在開元年間逐漸衰微,因明也隨之同歸沒落。會昌教難以後,其學更隱晦無聞。直到清末民初,窺基、慧沼之作,經楊仁山之蒐羅,由日本返傳中國,才又興起傳習的熱潮。因明之學在漢地的發展雖不興盛,但在藏地卻極為蓬勃,又漢地流行陳那之學說,而藏地則盛傳法稱之學,這是漢、藏所傳因明學的不同。--作者:林文彬
  • 佛教邏輯學,也包含部分認識論的內容。源於印度的辯論術,後來成為佛教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世紀末形成印度學術研究重點之一,至七世紀法稱達到頂點。從形式上和現代邏輯比較,因明有先立結論,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向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
  • 【因明】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