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悲天憫人的意思

悲天憫人解釋 / 悲天憫人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ㄅㄟ ㄊㄧㄢ ㄇㄧㄣˇ ㄖㄣˊ
拼音 bēi tiān mǐn rén
簡體 悲天悯人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幸災樂禍
解釋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
詳細解釋
  • 哀嘆時世的艱辛,憐憫人民的疾苦。天,天命。指時世。 清 黃宗羲 《朱人遠墓誌銘》:“嗟乎! 人遠 悲天憫人之懷,豈為一己之不遇乎!”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經注平易》:“‘朝聞道’,謂聞有道之世,則夕死亦可。蓋悲天憫人之意也。” 聶紺弩 《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什麼是他的不變的東西呢?戰鬥精神和悲天憫人的情操。”
  • ◎ 悲天憫人 bēitiān-mǐnrén[bewail the times and pity the people;bemoan the state of the universe and pity the fate of mankind feel sympathy for the world] 哀嘆時世艱辛,憐惜人民疾苦。天:天命;憫:哀憐 一腔悲天憫人的熱情
  • 6 造句 出處唐.韓愈〈爭臣1>論〉(據《全唐文.卷五五七.韓愈》引)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2>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3>,而墨突不得黔4>,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5>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6>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註解〕(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2) 禹:姓姒氏,號禹,夏代開國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3) 孔席不暇暖: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暇,空閒。見「席不暇暖」。(4) 墨突不得黔: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突,煙囪。黔,黑。見「墨突不黔」。(5) 安佚:安逸。佚,放縱的,通「逸」。(6) 陽子:陽城(公元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幼家貧不能學,乃為集賢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登進士第,隱中條山不仕,眾慕其行,多從之學。德宗召為諫議大夫,上疏論裴延齡枉黜大臣,阻德宗以延齡為相。後被貶國子司業,出任道州刺史。(7) 閔:憐恤。通「愍」。(8) 惡:音ㄨ,如何、怎麼。 故事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儘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解釋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語本唐.韓愈〈爭臣論〉。 近義詞己飢己溺、民胞物與、惻隱之心、憤世嫉俗 反義詞幸災樂禍、殘民以逞、漠然置之 造句一國的領袖若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就不會輕易地發動戰爭。
  •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造句】她懷著悲天憫人的襟懷,幫助了許多貧苦無依的人。 目錄
  •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
  • 修訂本參考資料: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坎水陽德,從悲天憫人上起的,所以成了個既濟之象;兌水陰德,從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個革象。
  • 04.《東歐女豪傑.第三回》:「(菲亞)心中感觸了好些時事,只覺得惡俗世界無一是處,忍不住那一腔悲天憫人的熱情沸將上來。」
  • 02.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六.題識類》:「其《放吟》一卷,皆樂府詩,丁明末造,多悲天憫人之思。」
  • 釋義 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語本唐.韓愈〈爭臣論〉。典源唐.韓愈〈爭臣1>論〉(據《全唐文.卷五五七.韓愈》引)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2>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3>,而墨突不得黔4>,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5>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6>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2) 禹:姓姒氏,號禹,夏代開國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3) 孔席不暇暖: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暇,空閒。見「席不暇暖」。(4) 墨突不得黔: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突,煙囪。黔,黑。見「墨突不黔」。(5) 安佚:安逸。佚,放縱的,通「逸」。(6) 陽子:陽城(公元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幼家貧不能學,乃為集賢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登進士第,隱中條山不仕,眾慕其行,多從之學。德宗召為諫議大夫,上疏論裴延齡枉黜大臣,阻德宗以延齡為相。後被貶國子司業,出任道州刺史。(7) 閔:憐恤。通「愍」。(8) 惡:音ㄨ,如何、怎麼。典故說明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儘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書證
  • 【悲天憫人】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