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俗講的意思

俗講解釋 / 俗講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ㄙㄨˊ ㄐㄧㄤˇ
拼音 sú jiǎng
簡體 俗讲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唐代的說唱文學。唐代僧人根據佛經的內容加以鋪陳演義,以通俗有趣的說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揚佛法。《資治通鑑.卷二四三.唐紀五十九.敬宗寶曆二年》:「上幸興福寺,觀沙門文漵俗講。」
詳細解釋
  • 唐 代流行的一種寺院講經形式。多以佛經故事等敷衍為通俗淺顯的變文,用說唱形式宣傳一般經義。其主講者稱為“俗講僧”。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佛殿內槽東壁 維摩 變, 舍利弗 角而轉睞, 元和 末,俗講僧 文淑 裝之,筆跡盡矣。”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文敘子》:“ 長慶 中,俗講僧 文敘 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里人。”《資治通鑑·唐敬宗寶曆二年》:“己卯,上幸 興福寺 ,觀沙門 文漵 俗講。”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宋代佛教》:“還有俗講變文一向在流行,並演變為唱曲。”
  •   「俗講」是指佛教誘導尚未出家的俗人所進行的通俗講經;因其有別於正式嚴謹的講經,故稱俗講。正式的講經,較重學理探討,俗講則旨在信仰的推廣。唐·宗密(780~841)〔圓覺經大疏鈔卷二〕:「況此北方人,百年已來,俗講之流,多是別誦後人造,順合俗心之文,作聲聞諷詠。每上講說,言百分中,無一言是經是法。設導者經,亦是亂引雜用,不依本血脈之義,連環講之。」又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善伏傳〕載,善伏於貞觀三年(629)曾在常州義興(江蘇宜興)聽俗講,其後皈依佛教。可知俗講自初唐以來,即已普遍盛行於各地。當時以長安為中心,定時奉敕舉行,各地寺院也在四季定期舉行。地方上俗講與唱導相差不多,而俗講僧、說法師、邑師、化俗師等為數甚多;五代亦極為風行,直至北宋因政治因素始遭禁絕。  根據今所得見的敦煌文獻與其他史料,俗講開講的佛經,以〔法華〕、〔金剛〕、〔華嚴〕、〔般若〕、〔維摩〕、〔阿彌陀〕、〔無常〕等經較為常見。至俗講的儀式、程式等具體情形,敦煌文獻P.3849及S.4417存有〔溫室經〕及〔維摩經〕的俗講儀式,如P.3849:「夫為俗講:先作梵,了;次念菩薩兩聲 ,說押座了;索唱 〔溫室經〕,法師唱釋經題,了;唸佛一聲,了;便說開經,了;便說莊嚴,了;唸佛一聲,便一一說其經題名字,了;便說經本文,了;便說十波羅蜜等,了;便唸佛贊,了;便發願,了;便又唸佛一會,了;便迴向發願取散云云。已後便開〔維摩經〕。講〔維摩〕:先作梵,次念觀世音菩薩三兩聲;便說押座,了;便索唱經文,了;法師自說經題;了;便說開贊,了;便莊嚴,了;便唸佛一兩聲,了;法師科三分經文,了;唸佛一兩聲,便一一說其經題名字,了;便入經說緣喻;便唸佛贊,了;便施主各發願,了;便迴向發願取散。」  俗講開講的僧人,稱為俗講僧;俗講的內容底本稱之為俗講經文,省稱「講經文」,唐五代盛行後,又稱之為「變文」。蓋以俗講是將嚴肅的經文,轉變為通俗的體裁與淺近的語言來解說佛經內容。今敦煌文獻中儲存有〔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等俗講經文多種,此一發現既提供俗講的具體面貌,又為宋元話本、寶卷一類的俗文學作品找到源頭。--作者:鄭阿財
  • 唐代的說唱文學。唐代僧人根據佛經的內容加以鋪陳演義,以通俗有趣的說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揚佛法。《資治通監.卷二四三.唐紀五十九.敬宗寶曆二年》:「上幸興福寺,觀沙門文漵俗講。」
  • 【俗講】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