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聲色不動的意思

聲色不動解釋 / 聲色不動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ㄕㄥ ㄙㄜˋ ㄅㄨˋ ㄉㄨㄥˋ
拼音 shēng sè bù dòng
簡體 声色不动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言辭語氣和臉色容態,鎮靜自若。《文明小史.第四四回》:「虧得蕪湖道廣有才情,聲色不動,先把蕪湖日報館的洋東找了來。」
詳細解釋
  • 不動聲色。形容態度從容鎮靜,不隨意流露感情。《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 襄敏公 看得等閒,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 清 李漁 《慎鸞交·目許》:“小弟是個腐儒,見了他聲色不動,他不笑我也就好了,怎麼還肯屬意?” 周立波 《蓋滿爹》:“ 蓋滿爹 聲色不動,用筷子從容扒著碗裡的剩飯,聽她鬧個夠。”
  • 言辭語氣和臉色容態,鎮靜自若。《文明小史.第四四回》:「虧得蕪湖道廣有才情,聲色不動,先把蕪湖日報館的洋東找了來。」
  • 修訂本參考資料:言辭語氣和臉色容態,鎮靜自若。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虧得蕪湖道廣有才情,聲色不動,先把蕪湖日報館的洋東找了來。
  • 02.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五》:「高文良公巡撫江蘇,為制府某所凌,勢岌岌乎殆矣,而公聲色不動。」
  • 01.《元史.卷一三七.阿禮海牙列傳》:「時雖甚危急,阿禮海牙朝夕出入,聲色不動,怡然如平時,眾賴以安。」
  • 釋義 義參「不動聲色」。見「不動聲色」條。典源此處所列為「不動聲色」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贈太尉韓公神道碑銘〉(據《全唐文.卷五六二.韓愈》引)公之為治,嚴不為煩,止除害本,不多教條;與人必信,吏得其職,賦入無所漏失,人安樂之,在所以富。公與人有畛域1>,不為戲狎2>,人得一笑語,重於金帛之賜。其罪殺人,不發聲色。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故無敢犯者。 (1) 畛域:範圍、界限。畛,音ㄓㄣˇ。田間分界的道路,引申為界限。(2) 戲狎:嬉戲親近。典故說明此處所列為「不動聲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不動聲色」原作「不發聲色」。韓愈是唐代文學家,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氣勢巨集偉、融會古今,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他因為學高識廣,曾任國子博士,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教授,頗負盛名。當時的中書令許國公贈予太尉韓公神道碑,請韓愈代為撰寫碑銘。韓愈在碑銘中寫到太尉韓公為人處世的特點:與人保持距離,不和任何人嘻笑親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嚴明,只就法律論斷,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後來「不動聲色」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如《水滸傳.第八六回》:「宋江見這三路軍兵,盡皆退了。大驅宋軍人馬,逩來奪取幽州。不動聲色,一鼓而收。」書證
  • 【聲色不動】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