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帛書的意思

帛書解釋 / 帛書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ㄅㄛˊ ㄕㄨ
拼音 bó shū
簡體 帛书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寫在絹帛上的書信。《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2.寫在帛上的書籍。如:「帛書老子」。
詳細解釋
  • 1. 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史記·封禪書》:“ 齊 人 少翁 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魯迅 《三閒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 陳涉 帛書,米巫題字,近如 義和團 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2. 用縑帛寫的書信。《漢書·蘇武傳》:“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里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閒。”3. 用縑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 長沙 馬王堆 漢 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 ◎ 帛書 bóshū[book copied on silk] 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得雁,足有系帛書。——《漢書·李廣蘇建傳》
  •   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帛書就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帛也有縑、素等名稱,所以古人也稱帛書為縑書、素書。由於縑帛質地輕軟,便於攜帶保管,且吸收墨汁,更優於竹簡,所以在紙發明以前,便成為最佳的書寫材料。在春秋末年已有帛上寫字的事情,[墨子]書中也提到「書之竹帛」,可以看出戰國初年用帛寫書的事,已經相當普遍了。古代的帛,其標準的尺度,據近代學者的考訂,每匹長4丈,幅寬2尺2寸,故帛書長度在40尺以內者,都不需縫接。寫書時,視字數的多寡,隨意裁截一段來抄寫。寫畢後,在末端附一根軸捲起來,稱為一卷。  將簡冊的書轉寫成帛書,大概是一篇為一卷,但書篇過短的,也有將數篇合寫為一卷,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爾雅]3卷20篇,即是將20篇寫成3卷。但也有一篇文字過長的,則可分為幾卷,如[尚書]歐陽章句31卷,即[尚書]29篇,其中的[盤庚篇]文字較長,故分為3卷,而成為31卷。古書篇卷的分合,大體類此情形。因為帛書系自簡冊轉寫,所以往往在帛上畫界欄,展卷就好像簡冊一樣。  帛雖然是紙發明以前最好的書寫材料,但古代縑帛的價值極為昂貴,且得之不易,孟子曾說:「五十者可以衣帛」,可見帛的產量不夠。所以用帛寫書雖然有許多優點,終不如竹木簡冊來得普遍。西漢末年內府的藏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以卷計者,僅為全部藏書的1/4,這些大都是重要的典籍,或是有附圖的書。即使貴為皇室,所藏的書也並不能全部用帛抄寫。所以到了紙發明以後,遂漸漸取代了縑帛抄書,但以絹帛作為繪畫的材料,晉以後仍沿用不絕。--作者:潘美月
  •   帛書系指東漢造紙術尚未發明以前,書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因帛為白色生絹,故又名素書。據〔墨子·尚賢下〕載:「書之竹帛,琢之盤盂,傳以遺後世子孫。」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間,中國大陸考古工作者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進行挖掘,發現帛書一批。何介鈞、張維明於〔馬王堆漢墓〕一書中介紹,出土的帛書有二十多種,以史哲類居多,約十二萬字。其中史哲方面,如〔戰國縱橫家〕、〔春秋事語〕、最古的〔老子〕寫本、黃老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等,對研究先秦思想貢獻甚大。此外,尚有醫藥方面的典籍。這批帛書均為以生絲織成之細絹,長度有整幅(約48公分)及半幅(24公分)兩種。其字型分為篆書、秦隸及漢篆三種。--作者:周愚文
  • 寫在絹帛上的書文。 【造句】帛書老子
  • 寫在絹帛上的書信。《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寫在帛上的書籍。如:「帛書老子」。
  • 【帛書】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