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產婆的意思

產婆解釋 / 產婆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ㄔㄢˇ ㄆㄛˊ
拼音 chǎn pó
簡體 产婆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也稱為「接生婆」。
詳細解釋
  • 舊時稱專為產婦接生的婦人。 宋 郭稽中 《產育寶慶集》卷下:“凡欲生產……選一年高性和善產婆,又選穩審謹慎家人一兩人扶持。”
  • ◎ 產婆 chǎnpó[midwife] 以接 生為職業的婦女。古稱接生婆,今稱助產士
  • 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 【造句】在奶奶三、四十年的產婆生涯中,接生過的嬰兒不計其數。 △接生婆 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亦稱為「接生婆」。(注1)接生婆也稱作「拾子婆」、「釦子婆」、「收生婆」,也就是臺語俗稱的「先生娘」、「先生媽」,到1943年以後才正式稱作「助產士」,業務等同於產科醫生。(注2)臺灣早期社會,因為物質條件與衛生醫療水準不高,孕婦生產通常要等到臨盆才會找「產婆」到家裡接生。這些產婆憑藉的只是服務的熱誠與豐富的接生經驗,並未受過正式醫療訓練。在孕婦分娩前,家裡的人就會到工地去要兩個水泥袋,等到產婆來時,將水泥袋剪開攤開來,將水泥袋內層較細的一面翻過來鋪在地上,防止產婦落紅,血水滲透;鋪好水泥袋後再將「臺灣褲」之類的舊衣物放在上面,不但可以保暖,也可以擦拭嬰兒身上的血,有些人家則以鋪稻草代替。(同注2)嬰兒出生時,產婆會用剪刀來剪斷臍帶,並以胡麻油或黃藥粉塗抹嬰兒肚臍,但是因為消毒與醫學知識不足,常引發嬰兒破傷風、敗血症,產婦得到產褥熱高燒致死的也不在少數。日治初期,日人見到臺灣衛生嚴重落後、時有因處置失當導致產婦死亡的案例,決定改革臺灣人的衛生觀念。明治35年(1902),總督府制訂「產婆養成規程」、「產婆取締規則」,明定產婆資格、培養新式產婆。但新式產婆以日籍護士為主,服務物件也多是日人,對臺人裨益不大。後來經過臺北醫院長長野純藏的建議,才開始培養臺籍助產婦。(注3)這些新式產婆,比起傳統的「先生媽」具備更多專門知識與優良技術,也依循嚴格規定紀錄產婦初診的時間、分娩經過…等資料。另外像是「出生」、「難產」、「死胎」的重要證明書,也由她們開立。新式產婆的形象,不再是傳統神祕的「三姑六婆」,而是受人敬重的新女性行業。 參考書目注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產婆 邱德巨集,《臺灣凡夫俗子寫真集》,(臺北:聯經,2001初版),頁83~87。注3. 徐國章,〈臺灣產婆、助產婦制度之建立〉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 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也稱為「接生婆」。
  • 【產婆】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