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志氣的意思

志氣解釋 / 志氣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ㄓˋ ㄑㄧˋ
拼音 zhì qì
簡體 志气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上進的決心與勇氣。《禮記.孔子閒居》:「志氣塞乎天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幹,都把那志氣灰了。」
2.骨氣、節操。如:「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詳細解釋
  • 1. 意志和精神。《莊子·盜跖》:“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且 延陵 高 子臧 之風, 長卿 慕 相如 之節,志氣所託,亦不可奪也。”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定其律呂,授以節奏,調攝志氣,宣暢性情。”2. 志向和氣概。《後漢書·賈復傳》:“ 賈君 之容貌志氣如此,而勤於學,將相之器也。” 唐 劉禹錫 《效阮公體》詩之一:“少年負志氣,通道不從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聞蜚娥 ﹞模樣雖是娉婷,志氣賽過男子。” 峻青 《海嘯》第一章:“好孩子,有志氣,不愧是 馬海山 的後代。”
  • ◎ 志氣 zhìqì[aspiration;ambition] 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人小志氣大
  •   志氣,見於〔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孟子與弟子公孫丑的對話。公孫丑問:「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孟子回答:「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公孫丑覺得孟子的話前後矛盾,所以又問:「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孟子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在這段話之前,公孫丑問到孟子能否位居高官、承擔重任而絲毫不動心?孟子說他四十歲就不動心了,還說其實要做到不動心並不難,舉出告子比他更早就不動心的事實。於是公孫丑就請教孟子和告子對於「不動心」的看法有何差別?孟子回答:「告子認為一個人所說的話,如果於理不通,就應該捨棄他的話,不必再費心思考他存心的好壞;反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心有所不安,就要極力剋制心念,而不要求助於意氣的作用。」孟子認為告子的說法不盡完善,因為這樣做雖然可以不動心,卻未免有些意氣用事,對於那些行於心有所不安的,要極力剋制,不要牽動出氣的作用,這倒還說得過去;但是如果一聽見別人的話不合情理,不問存心好壞就一律抹煞,那就辜負對方的好心,是行不通的。  孟子進而闡釋,人心念的趨向是「志」,充滿形體的叫做「氣」。志如統帥,朝向那裡,如徒卒般的氣就跟到那裡,換句話說,志是引導氣的,氣是隨從志而動的,所以氣隨著志而變化。  當「志」專一不貳、堅定明確的時候,「氣」一定隨著它,那麼人生會往正軌中執行;反之,如果 「志」無定向,「氣」就會顛倒錯亂,反回來又牽動擾亂「志」,將使人的行為脫軌失節,失去原來應有的法度與規矩。所以必須時時把持住志,才能讓氣處在平順的狀態,也是「不動心」的要訣。  因為「志」是心之所向的,我國儒家向來主張志之確立,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方向,所以教人先立志,孔子更要人「志於道」、「志於仁」,可見「立志」能導引人生走向正確的方向。通常將志氣二字連用,可以解釋為志向,也可解釋為志向氣節,後一個解釋,和孟子所說的志氣本意相合,只是氣節又引申出道德涵義。--作者:陳雪麗
  • 骨氣、節操。 【造句】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 奮發、上進的決心與勇氣。 【造句】他從小就很有志氣,一心要做個懸壺濟世的醫生。
  • 上進的決心與勇氣。《禮記.孔子閒居》:「志氣塞乎天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幹,都把那志氣灰了。」骨氣、節操。如:「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 【志氣】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