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羞恥的意思

羞恥解釋 / 羞恥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ㄒㄧㄡ ㄔˇ
拼音 xiū chǐ
簡體 羞耻  
相似詞/近義詞 羞辱 恥辱
相反詞/反義詞 光榮 光彩 榮譽
解釋 羞愧恥辱。漢.王充《論衡.程材》:「晝夜學問,無所羞恥。」《西遊記.第二四回》:「獃子對他們只是磕頭禮拜,其實羞恥難當。」
詳細解釋
  • 羞愧恥辱。《史記·律書》:“會 呂氏 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 宋 歐陽修 《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怕他羞恥,也自去了。”
  • ◎ 羞恥 xiūchǐ[shame] 羞辱慚愧
  •   羞恥是指一種自覺有過錯、缺失或無能、卑下時,引發的痛苦情緒,基本上是產生在人我關係之間。當自我意識到與別人或已有的規範相較,自身的外表、言行、出身不如人;或個人表現不合於理想,乃至於自覺失去自我控制、喪失信心時,皆易引發這種自以為羞恥或可恥的情緒。  在中國先哲中,管子最早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恥關乎個人的品德節操,無恥之徒必遭唾罵。孔子曾說「知恥近乎勇」,因羞恥心必以自知有過為前提,能自見己過者,在孔子看來也是勇者。孟子則以羞恥之心為人四端之一,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篇〕),並斷言「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可知孟子以「羞惡之心」,亦即羞恥為人對原理法則認識的起點;由羞恥心出發,人始能知事物之宜。而能知理識義才可算得上是「人」,因此孟子乃以羞惡之心為人的本質條件。  西方哲學傳統中最早論及「羞恥」者,厥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4 B.C.)。在〔尼高邁倫理學〕(Nichomachean Ethics)第五卷中,亞氏簡單地談及羞恥。羞恥並非德性或人格狀態,而是一種恐懼丟臉、受責的情緒。當人覺得尷尬受辱時,往往滿臉通紅,此即處於羞恥的情緒之中。亞氏認為羞恥當是年輕人的專利,因為年輕氣盛,易犯過失,有羞恥心的年輕人當受鼓勵,但是年長者則不當再因情緒失當而犯過,也就不當因有羞恥心而受尊敬。同時羞恥總伴隨著不當行為,因而不算是美德。不過羞恥消極地可使人免於為惡,也可算是有條件的善(conditionally a good thing)。  亞氏之後,西方哲學家對「羞恥」概念甚少著墨,唯當代分析心理學家研究甚多。分析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認為羞恥感起於人直立而行,使原來隱藏的陽具暴露,需要保護遮掩,因而引發羞恥感。其後的分析心理學家亦多持類似看法:認為羞恥感是伴隨著成熟的自我觀念、尤其是性觀念而來。人格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 Erikson, 1902~1979)在〔兒童與社會〕(Child and Society, 1950)一書中則認為羞恥感出於兒童肛門期(anal phase)與自我控制、自律抗爭的心理機制。自律與羞恥感對立,是肛門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徵。皮耶等(C. Piere & M. Singer)在〔羞恥與罪咎〕(Shame and Guilt, 1953)一書中則認為,羞恥感是自我與自我理想(ego ideal)間緊張衝突的反映。他認為羞恥與罪咎不同,前者出於失敗,後者出於惡行。李文(S. Levin)在〔羞恥與罪咎不同的後設心理論〕(Some Meta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hame and Guilt,1967)一文中,則以羞恥是指導性衝動的基本機制,其功能在引導性衝動遠離危險,防止過度性行為造成的傷害。李文此說與現象學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的理論,十分接近。謝勒認為羞恥感是對抗「自慰行為」(autoerotism)的一種心理機能,使個人必須從事「利他的」(altruistic)、社會的行為。羞恥感也有助於人延宕性生活,直到個人身心條件均達成熟之境。  繼謝勒之後,梅洛龐蒂(M. Merleau Ponty)在〔知覺的原初性〕(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中分析道,羞恥始於人對自我的客觀自覺(objective self-awareness),亦即當人能自覺到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時,羞恥感便開始萌芽。梅洛龐蒂舉例說三歲以下的孩童赤身裸體不以為恥,因為他們渾然不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等到五、六歲時,已有客觀的自我知覺,因而裸露即感羞恥。沙特(Jean Paul Sartre)也認為羞恥起於人際交接之間,當個人自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不佳、「自我」成為別人貶抑的「物件」(object)時,便會引發羞恥的感覺。--作者:俞懿嫻
  • 羞愧恥辱。 【造句】他因自己教子無方而感到十分羞恥。
  • 羞愧恥辱。漢.王充《論衡.程材》:「晝夜學問,無所羞恥。」《西遊記.第二四回》:「獃子對他們只是磕頭禮拜,其實羞恥難當。」
  • 【羞恥】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