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知難而退意思

成語知難而退解釋 / 知難而退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ㄓ ㄋㄢˊ ㄦˊ ㄊㄨㄟˋ
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
意思/解釋 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後用「知難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或伺機退卻。
知難而退造句 一、語義說明
作戰時遇形勢不利則行退兵。
使用類別用在「殘弱怯戰」的表述上。
造句
<01>敵軍見到我軍兵力強大,便知難而退,開始撤軍。
<02>只要我方繼續加強防禦工事,對方屢攻不進,就會知難而退。
二、語義說明
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使用類別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造句
<01>想要成就事業,必須冒險犯難,不能有知難而退的想法。
<02>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該知難而退,何必硬撐呢?
<03>這次試鍊的條件很嚴格,目的就是希望沒能力的人知難而退。
<04>相親時,她故意說一些讓對方難堪的話,就是要對方知難而退。
相似詞/近義詞
相反詞/反義詞 知難而行 勇往直前
成語故事 「知難而退」原是古代兵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作戰時應隨機應變,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及《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都引錄了這個術語。春秋時代,晉、楚為最兩個最大的國家,彼此都無不想擊敗對方以爭奪霸權,常藉其他小國之名向對方開戰。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楚成王出兵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於是準備向楚國開戰。楚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便立刻命令軍隊撤離,他說:「千萬不要和晉國軍隊交戰!晉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嚐盡各種艱難險阻,也詳知民情。而今上天賜予天命,我們怎麼能以人力違逆天意呢?《軍志》裡說:『如果對方是適當的人選,就應該退兵。』又說:『知道形勢不利就應先行退卻。』又說:『不要與有德者為敵。』這三者都針對晉國來說的啊!」楚成王話中的「知難而退」,即是引自兵書《軍志》。另外,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容則是表述楚國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援鄭,但晉軍抵達前鄭國就已投降,晉軍統帥荀林父(ㄈㄨˇ)於是打算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知難而退造句

    1、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是用兵的上策。


    2、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


    3、劍,王者之兵,聖者之風,料敵先機於前,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誅而不伐,是為上乘!


    4、‘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聖人之師也。


    5、我這輩子只學過三堂風琴課,然後就知難而退了。


    6、我們在尖端科研中要知難而進,絕不可知難而退


    7、我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進,絕不可知難而退


    8、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該知難而退,何必硬撐呢?


    9、一個人若是知難而退,那幹什麼都不會成功。


    10、敵軍見到我軍兵力強大,便知難而退,開始撤軍。


    11、面對雅虎的"獅子大開口",微軟方面選擇了知難而退


    12、後來我終於做到讓她知難而退,因為我離開了。


    13、熟能生巧!不要知難而退!妳會有一個飛躍的!


    14、學習是艱苦的過程,若是知難而退,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


    15、這次試鏈的條件很嚴格,目的就是希望沒能力的人知難而退


    16、不見異思遷,不知難而退,不屈於權勢。


    17、經理一下子想起了此事,認為這條狗應該知難而退了。


    18、只要我方繼續加強防禦工事,對方屢攻不進,就會知難而退


    19、我們應該見困難就上,不應該知難而退,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些。


    20、人要學會知難而退,學而實習之,要學會怎樣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