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一傅眾咻意思

成語一傅眾咻解釋 / 一傅眾咻是什麽意思

注音 | ㄈㄨˋ ㄓㄨㄥˋ ㄒ|ㄡ
拼音 yī fù zhòng xiū
意思/解釋 傅,教導。咻,喧擾。「一傅眾咻」指一個人教,眾人在旁喧嘩干擾。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語本《孟子.滕文公下》。後亦用於比喻寡不勝眾。
一傅眾咻造句 一、語義說明
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
使用類別用在「擾亂學習」的表述上。
造句
<01>老師要協助學生抗拒外界誘惑,否則無論如何用心,一傅眾咻,也難有成效。
<02>有時候學生喧嘩不聽話,我站在講臺上還真有點無助,一傅眾咻,教學效果也差。
<03>你雖然給他請了家教,但他一邊上課,一邊聽音樂,還接打手機,一傅眾咻有什麼用?
二、語義說明
比喻寡不勝眾。
使用類別用在「勢孤力薄」的表述上。
造句
<01>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一傅眾咻,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02>他在討論會上認真地發表意見,大家卻一味地吵鬧、杯葛,真是一傅眾咻,白費心血。
相似詞/近義詞
相反詞/反義詞 近朱者赤 蓬生麻中
成語故事 「一傅眾咻」原是指一人在教人學習一種語言時,眾人在旁邊大聲說不同的語言,干擾學生的學習。《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孟子與宋國大夫戴不勝的對話。戴不勝想要介紹個賢人給宋王,孟子告訴他,一個賢人在君側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身邊其他的人也有好品德,才能發揮作用,使君王受到好的影響。孟子還打了個比方,問戴不勝:「有個楚國大夫,想讓他兒子學說齊國話,是要請齊國人教他?還是請楚國人教他?」戴不勝回答:「當然是齊國人。」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旁邊卻有許多楚國人用楚語喧擾他,雖然每天鞭策他學齊語,也是不能成功的。如果把他帶到齊國首都最繁華的地區住上幾年,雖然每天鞭策他學楚語,也是無法學好。」孟子以這個比方說明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後來「一傅眾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學習受到干擾,難有成效。後亦用來比喻寡不勝眾,如《續孽海花.第三九回》:「王爺雖則有一定的主見,不過朝夕接近的都是那一班人,挑撥離間,無奇不有,一傅眾咻,孤立者終究吃虧。」

一傅眾咻造句

    1、 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2、 古人有言,,終歸無效。


    3、你雖然給他請了家教,但他一邊上課,一邊聽音樂,還接打手機,有什麼用?


    4、 他在討論會上認真地發表意見,大家卻一味地吵鬧、杯葛,真是,白費心血。


    5、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6、 古人有言,,終歸無效。


    7、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8、古人有言,,終歸無效。


    9、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10、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11、他的建議蠻中肯,無奈,寡不敵眾,無人重視。


    12、另外,高淳陽腔目蓮戲是和,鑼鼓喧天,不用管絃,舞臺上是看不到胡琴、絲絃這些常規戲曲伴奏的樂器,而安徽的祁門在舞臺上還可以看到胡琴。


    13、其“和”,以打擊樂和絲、竹、弦、管等樂器配樂伴奏,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派之溫柔敦厚,又兼北風之慷慨激昂。


    14、而陽腔目連戲最大的特點就是和,鑼鼓音節,不用管絃。


    15、力量大的明顯特徵就是和。


    16、過去的湘劇高腔,和,鼓板擊節,不用管絃。


    17、其中,有兩個曲目吸收了民歌——“勞動號子”和的演唱形式。


    18、用鑼鼓伴唱,不用管絃;和,獨唱與幫腔結合;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


    19、五位青年推著小車子,喊著黃河歌謠,和的“跳龍門”。


    20、它的特色是和,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又兼北方慷慨激昂的氣概。